引言
『断舍离』、『简约』、『整理收纳』近两年来,这三个名词算是萦绕在我脑海最多的词汇之三了。一直致力于寻求一种能够平衡本身个体、生活、工作、感情的东西来指导自己。不想活得多么迷茫、纷乱。关于导致产生这样想法之原因,我归咎于两点:
- 先天性格 & 成长原生环境影响 & 近十八载的应试教育,相互作用下造就出如今的性格特点;
- 这两年乃至未来若干年程序员工作的影响
试图尝试某种大而全但是又不繁杂的框来框住自己。小框是束缚,大框反而是洒脱。我要的就是超脱框本身的局限性,而创造出一种大框来。
入题
山下英子老师的《断舍离》,我翻了几遍。此外关乎断舍离系列的文章、视频等在公众号、B 站等地方也看过一些,同时也受过一些朋友或多或少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我可以感受到自己对于相关的概念的了解逐步加深,亦被多次牵引着误入歧途。有过于盲目崇拜某些东西导致有了些本末倒置的坏味道。在这过程中曾一度差点失去自己的主观意识,现在想来也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停下了追逐断舍离的步伐,亦认真思考起以上三者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下面就我个人观念来阐述下对『断舍离』、『简约』、『整理收纳』的看法。
先述浅薄之见
『简约』,这应该是在大学某个时间点里突然跑进我生活的一个词汇,然后一下子被她捕获。简约而不简单 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到现在到此刻仍是我最热衷的座右铭之一。她更像是一种态度,表现出对自我、对生活、对自身周围一切事物简化到一种最纯性自然且不失优雅拘谨的巧妙平衡。想起一句话“入手菊花出手香”了,这是一种境界。简约只分两类:精神上简约与物质上的简约。而精神上的简约并非简单做减法,比如剔除掉某些或不健康、或悲观消极之情绪,它还有另一个方面是做精神的加法。你没看错,精神的加法亦是精神的简约。这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并且它也占据相当分量。物质上的简约,首先它但绝不是躺平文化所倡导的那种被逼无奈的低欲望。物质简约所倡导的是刚需必求与非刚需慎求。
『整理收纳术』,她是一种被动面对生活的行为。你可能会买回各种各样漂亮的收纳筐、盒等器皿,将铺满桌子的物品与杂乱不堪的衣服恰当的整理并保管起来。请注意,重点是“保管起来”。她默认是以这些东西我是需要的或者未来会需要的态度来对待、并以保管到恰当的地方为目的的一种行为。说到底,整理收纳的主角是物品本身,而不是我们人这个个体本身。
『断舍离』,是一种思想,并由这个思想促使成了一种行为。她既是思想亦是行为,而且她还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与上文的整理收纳术相比大不相同。其一,主动摒弃不需要的物品而不是保管起来;其二,断舍离的主角是自身而非外在物品,她倡导基于断舍离的思想下,以斩断、舍弃、去离的行为简化精神负担与物品堆积甚至过剩,从而创造出感性适宜的、合适的、舒服的生存氛围;其三,从意识上说断舍离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决断,而整理收纳术则是通过某种手段来暂时缓和人与物品的矛盾(请注意是暂时),本质上仍然算是对物品的一种回避与妥协。
以上内容为在下将对三者之想法,而今尽诉诸人。以下就开始谈谈我的探索之路吧。
既定吾之选择
做到真正的断舍离很难。但生而为人,在困难面前,除却直接抽身而退的那种逃避,也总是能找到一种似退而进的平衡。于是我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简约自己,把真正的断舍离当作理想,然后基于现实做出更恰合自己的理论与实践。就像有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是也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样。这并非是一种妥协,反而是一种进步;把简约当作我的精神指导,贯穿始终;把整理收纳术当作一种手段。多啰嗦一句,整理收纳物品于我而言,本身就是一件很治愈的事情。正如情绪低迷之际的选择一次全方位的、长时间的沐浴时光来洗涤污浊的身心一样。
鉴于此,我剩下的就是探索具体的更适合自身的道路了。很容易想象这于我而言必将是个大的课题,或许需要一生去探索和完善。我愿苦心研究、加以总结,以简约为宗旨,探索出自己的人生路。最终只希望短短数十载间可以不负初衷的握住一二,也不枉活过一回。 所幸在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我积累并沉淀出一种个人管理方法。她还不算成熟,但我在逐步完善中。于我本身而言,她很适合。后续将更文具体展开介绍。
诚谢阅读
在下也不知是真无聊还是有想法,稀里糊涂的就入了这种坑。或许我现在所为会指导未来更系统理性一点,又或许追求这种虚无的东西本末倒置,陷入某种怪圈,大踏步而入歧途。谁知道呢。
若有兴趣,可待(催)更并追看后面的实践篇了。有任何想法想与在下讨论,可就文后直接评论或直接发邮件 Email,欢迎一切友好的交流与批评指正。